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党团建设
当前位置: 党团建设 >> 正文
党团建设

清明节丨万寿菊铺就的回忆,在思念中学会珍惜

2019年04月07日 17:01  点击:[]

又是一年清明,扫墓是小商最挂念的事。小时候,什么都不懂,觉得扫墓很神奇,大人们老是对着空气说话,好像只要死者和生者感情好,人和魂就能在清明节那天济济一堂,吃喝,聊天。长大后,才发现在死亡面前,我们总是无能为力。也让小商在后来读到余光中先生的那句诗时感慨万千。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乡愁》节选 ——余光中  

在清明祭奠已故亲人,让我们慢慢知晓了血脉的延续,体味了责任、礼仪和感恩,这比言传一百遍更有效。在潜移默化、身体力行之中,让我们更懂得珍惜生命……  

“请不要忘记我,在你的记忆快要消失的时候。”《寻梦环游记》结局的这句话感动了不少人,电影中有一个片段,在亡灵节的凌晨,死亡之地的人纷纷通过关口,穿过万寿菊铺成的阴阳桥,穿到生的世界和家人团聚,他们欢欣喜悦的看到家人很好,一切都很好……  

在世之人不忘已逝之人,已逝之人也没有忘记过在世之人,支撑人类的,全是爱。  

青团子  

除了情感上的依托,清明节还承载了传统文化的力量。中国有着5000年文明史,独具特色的清明文学和艺术同样值得珍惜传承,让我们从“诗、戏、帖、画”中一起欣赏吧!  

一首诗——杜牧《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在我国数不胜数的诵咏清明诗歌中,晚唐诗人杜牧的这首《清明》堪称雅俗共赏、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  

既没有用典故,也没有华丽辞藻的《清明》,运用白描手法、以和谐圆满的音节,为人们描绘出一幅淳朴美好的乡村清明时节风俗画卷,读后令人充满神往,回味无穷。自从这首诗问世以来,杏花村便成为千古名村,甚至出现了“杏花村在何处”的千年之争。  

一出戏——崔护《人面桃花》  

演绎唐朝诗人崔护和少女杜宜春在清明偶遇的一段爱情故事《人面桃花》,是一出盛演不衰的清明戏,京剧、评剧、话剧等多个剧种中都有这个剧目。这出戏源于唐朝崔护的一首诗:“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一幅帖——苏轼《黄州寒食帖》  

公元1679年”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被贬官黄州,困居三年。寒食清明之际,天连阴雨,心中充满悒郁,绝望、悲愤、寂寞,提笔写下两首诗并写成一幅长卷。因诗写的是寒食时节,后人称其为《黄州寒食帖》。  

清明寒食的特殊日子,唤起诗人心中强烈的情感波动。《黄州寒食帖》写法极为特殊,笔画粗壮丰满,字体真行相间,全帖字形各具形态,或大或小,极其随意,似乎毫不用心机,但这正是中国书法的最高意境。诗人的心境也借助笔墨宣泄而出,悲情四溢、起伏跌宕、洋洋洒洒、一气呵成。

一卷画——张泽端《清明上河图》  

宋代宫廷画家张择端的传世名画《清明上河图》,以完美的构思、高超的技艺和鸟瞰式的手法,生动记录了十二世纪、中国北宋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描绘了当时清明时节的繁荣景象,是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它不仅是世界公认的传世名画,还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历史文献价值。    

清明是思念、是感恩,是传承、是教育。  

清明,更是一种精神。  

 



上一条:商学院资讯丨我院举行“缅怀先烈,铭记历史”祭扫烈士陵园仪式

下一条:学风建设 | 大学生科研立项新手教程——收到请回复


返回

地址:绍兴市环城西路508号 版权所有:绍兴文理学院商学院 邮编:31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