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将法律理论与司法实践深度融合,锤炼法学人才综合素质,我在温岭市人民法院参加了为期四周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期间,我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庭审旁听、案卷整理、文书撰写与调解辅助等多项工作,亲身感受基层法院的运行机制与职业责任,收获了丰富而深刻的体悟。
实践活动的第一、二周是参与民事审判庭的日常工作,随同主审法官旁听多起婚姻家庭、合同纠纷及交通事故等案件;并协助法院工作人员整理案卷资料,深度研读“原告主张”“被告抗辩”“责任认定书”及医疗票据等关键文件。实习期间,在一起婚姻家庭纠纷案中,法官在庭审中平衡证据与人情,展现了法律既有规则的刚性,又具秩序的温度。整理交通事故案卷时,我发现法律适用并非机械套用条文,而是逻辑推理与自由裁量的结合,深刻体会到法官在追求正义中的责任与智慧。“法律适用绝非‘照猫画虎’,而是一场需要事实认定与法理推敲紧密结合的思维竞赛。”


第三、四周则加入速裁庭调解团队进行体验,参与邻里纠纷、消费纠纷等多元纠纷解决工作。我体会到“调解优先”理念如何通过人性化方式化解邻里矛盾,感受到法院作为社会关系润滑剂的独特价值。带队法官林庭长强调:“调解不仅要依法,更要以情换情;调解成功率的背后,是法院对‘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并重的坚持。”通过亲历,切身体会到调解环节在缓解社会矛盾中的重要价值。在速裁团队的调解工作中,协助起草判决书则让我领略到法言法语的规范之美,以及事实、法律与价值的交织判断。指导法官指出,法律文书不仅要求用词规范,更要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让当事人及社会各界都能准确理解法院裁判意图。

此次实践活动中,我还深入了解基层法院在“案多人少”“执行难”“数据化建设”方面面临的现实压力。工作人员日常既要审理各类案件,又需兼顾调解、文书及送达等繁琐事务,工作强度与责任感并重。但正是在这样的高强度环境下,法院能够锻造出耐心细致、公正廉洁的司法队伍。
对于正在成长的法学新人而言,此次社会实践具有多重意义:一是将课堂上对法律条文的抽象学习与司法实践相结合,检验并深化了法律思维;二是通过参与调解、文书与庭审,直观感受了法律人的职业素养与责任担当;三是了解了基层司法工作的现实挑战,激发了大家投身法治建设、服务社会民生的使命感。
此次法院实习如同一扇窗,让我窥见法律职业的真实图景:以法为舟,逐梦前行,立志在法治中国建设中贡献力量。这段经历不仅是知识的淬炼,更是职业理想的启航。
文字:许潇天
初审:陈煌狄
终审:周建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