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最容易上当受骗的,其实是学生群体。”2月7日上午,绍兴市反欺诈中心在梳理近期的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时发现,学生群体逐渐成为我市的主要受骗人群。疫情期间学校均延迟开学,很多学生呆在家里无聊就开始上网、玩游戏,由于社会阅历匮乏、识骗防骗能力弱,很容易成为了诈骗分子的首选目标。反诈民警及时对这些案件的特点作了分析,同时向广大市民提出相关的防范建议,避免上当受骗。
案例一:警惕刷单诈骗陷阱。
犯罪分子在QQ、微信等社交软件上发布“轻松、高薪、日结”等刷单信息,允诺刷单后返还本金并给予佣金,以“小额单子”的正常返还本金及佣金的形式骗取受害人信任,后以“刷大单”、系统故障需连续刷单方能归还本金及佣金的形式实施诈骗。
真实案例:2月5日,越城区21岁大学生刘某刷微博收到一条网友发来的招聘信息,内容跟网络刷单有关,并留有QQ号,当天晚上,她想着疫情期间学校延期开学,待在家里先挣点生活费,为家里减轻负担,于是便加对方为QQ好友。对方简单询问她的个人信息后,给她发来某购物平台的账号与密码,让她登陆后购买购物车里的商品,除了本金,她将得到丰厚的提成,“购买的商品都是游戏充值卡,第一单价值100元,通过微信支付分5次来刷,第一单完成后,她很快收到对方返还的100元本金与5元提成,这让她放松了警惕,接着做第二单。然后,第二单她一共刷去约3000元,迟迟未收到本金与提成,对方解释称任务未完成,让她继续刷单,第三单是个大单,每笔要刷1998元,同样需要刷5次。刘某刷过4次后预感不妙,让对方返还本金与提成,遭到对方拒绝,并被删除好友,结果总共被骗了15000余元。
案例二:警惕网络游戏诈骗陷阱。
犯罪分子在游戏中发布出售游戏装备、游戏币或提供代练等虚假信息,在与受害人取得联系后,向受害人提供游戏交易网站(实为钓鱼网站),要求在该网站上进行交易,后以充值账户被冻结需要交纳保证金、充值更多金额解冻、返还等理由进行诈骗,或犯罪分子提出进行线下交易,待受害人先付款后将受害人拉黑。
真实案例:1月29日14时,柯桥区16岁初中生梅某在“淘手游”软件上发布了一个卖游戏账号的信息,没多久一个自称淘手游买家的人让其加了QQ商量好价格后,对方和其说已经付款了,让其和淘手游的客服联系,对方给了其一个客服的QQ号,梅某加了“客服”为好友,“客服”称卖掉账号的钱需要先交担保金提升信用积分后才能提现,并且交易成功后可返还担保金,后梅某多次用其自己的微信、父亲的微信和支付宝扫对方给的二维码转款共35000余元,最后联系“客服”时发现被拉黑了,这是才意识到被骗。
案例三:警惕充值返利诈骗。
犯罪分子在微信QQ等社交软件上发布”充值返利”的广告,并配上返现成功图片增强可信度,通过小金额正常返现的方式取得受害人信任后让受害人大金额充值实施诈骗。
真实案例:2月3日12时,诸暨市12岁小学生刘某在家使用其父亲手机上网时,看到一个QQ群内有人在发“200元返利1888元,300元返利2888元,400元返利3888元,以此类推,最高是500元返利4888元”充值返利的信息,其就加了对方QQ进行操作,对方发了一个二维码让其扫码充值,由于刘某知道其父亲的微信支付密码,就直接用父亲微信账户进行了支付,后对方又以账户需要激活、刷流水才能返利为由,诱使其多次扫码支付,最后共充值49000余元后被拉黑,才发现被骗。
怎样防骗?听专业人士的
反诈中心民警表示,纵观公安机关破获的此类案件中,犯罪分子无论采取何种手段,归根结底,就是绕着“钱”字打转。为此,他特地总结了几条电信诈骗的防范措施,望广大市民朋友提高警惕,避免上当受骗。
1、 不轻信天上掉馅饼,以免因为贪念而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2、 注意个人信息保护。要注意保护个人信息,谨防个人资料外泄被不法分子获取。
3、 作为家长的市民朋友把手机给孩子上网时,一定要保管好手机上绑定的微信、支付宝等支付密码。
4、 如果已经被骗,立即拨打“110”或者96110反诈专线报警。
此外,据记者了解,近段时期,全国各地公安机关抓获的诈骗案件犯罪嫌疑人中部分涉及学生,反诈民警也发出预警,广大学生一方面要提高防范意识不要被骗,另一方面绝对不要参与任何违法犯罪活动。
转载自:越牛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