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社会对财经类毕业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在教学计划中设置好计算机课程显得特别重要。通过对现有计算机课程设置存在问题分析,提出了财经类专业计算机课程设置的原则和方案。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计算机应用的普及,社会对财经类专业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学生会熟练使用各种计算机软件,而且还要求学生会进行计算机及外设的日常维护,因此学校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如何在教学计划中设置好计算机课程显得特别重要。
1、计算机基础教学偏软,需加强硬件知识的教学。目前计算机基础教学主要包括两门课程,计算机文化基础和计算机技术基础,计算机文化基础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98与Office、局域网与因特网;计算机技术基础主要是VFP或PB,重点在软件的使用上。而财经类专业学生由于是文理兼招,文科学生明显硬件知识先天贫乏,再加上财经类专业教学计划中又缺少相关硬件课程进行后天补足,使财经类学生硬件知识欠缺,造成知识结构上的漏洞。
2、专业计算机应用教学需加强。应该说目前学校对财经类专业计算机教学是重视的。但主要精力还是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上(当然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其阶段性),而在专业计算机应用教学方面,目前一般开设一门课,有的没有。如会计专业有计算机会计,工商管理专业有管理信息系统,国际经贸有电子商务,由于课时的限制,在此课程中往往只能介绍一些重点模块的应用以及简单的系统开发知识,相当于一门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或概论,要进一步的深入展开有困难,一方面缺乏时间,另一方面缺乏师资。然后随着财经领域计算机应用的深入,专业计算机应用教学的深入展开越来越迫切,因此在教学计划中应加强这方面课程的设置。
3、计算机及外设维护教学需加强。从社会上反映,财经类毕业生软件使用能力尚可,但缺乏计算机及外设的维护能力,一旦碰到计算机或外设有故障(包括一些日常故障)就无从着手。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师资方面的原因,如有的教师对维护知识的传授与维护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也有设备方面的原因,如由于设备少而贵重,不可能让学生做一些维护性实验;更重要我觉得是在教学计划中缺少一门有关计算机及外设维护的课程,应包括软件维护和硬件维护两部分内容。
4、课程设置缺少动态更新机制。这或许是计算机教学中的一个通病。由于计算机知识的更新换代非常快,刚设置的课程,半年后可能就过时了,而学校的教学计划又具有刚性,一般不能修改,往往造成学的知识根本就没用,教师知道、学生知道,但没办法,为了拿到学分毕业照样得学,浪费了时间和精力。因此必须建立教学计划中计算机课程设置动态更新机制,以适应计算机教学的需要。另外一个比较好的方法是在课程命名时不使用具体的随时会变化的名称,如WIN95、VFP、PB等,而使用一种抽象的较稳定的名称,如计算机文化基础,计算机技术基础,数据库等。这样只要对具体的教学内容作修改,而不必去修改具有刚性的教学计划。
根据以上分析,在财经类专业教学计划中设置计算机课程就遵循以下原则:
课程设置中应考虑到软硬件课程的比例,财经类专业特别注意不要少了硬件类课程。
课程设置中计算机基础课程与专业应用课程各有一定比例,不能重基础轻专业应用,反之亦然。
课程设置中注意必修课与选修课的设置,对有些不是整体性要求的课程可设置为选修课。
课程设置中注意课程的层次性,可分为基础层、专业基础层和专业应用层,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可开设不同的课程。
课程设置应根据社会需求进行设置,特别是专业课的设置。
计算机教学应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因此在课程设置时应注意每年至少有一门计算机课程。
在进行计算机课程设置时,应该协调好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系,以保证教学计划的整体性。
根据以上课程设置的原则,下面提出了财经类专业计算机课程设置方案。可分三个层次,每个层次设置若干课程,具体方案如下:
3、专业应用层课程的设置,如:计算机会计分析与设计
其中校级公共基础课为必修课,在一年级完成,而院系级基础课可定一门为必修课,另一门为选修课,或两门中选一门,在二年级完成。专业基础层课程可根据专业需要定一至二门课程,至少一门为必修课,在三年级完成。专业层课程可据专业需要至少定一门必修课,其余设为选修课,可在三、四年级完成。专业课的教学可有两种方式,一是独立开课,二是把教学内容溶合到相关课程中去,两种方式各有利弊,关键在于师资。
[1]高宝华等.面向21世纪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和目标的探讨[J].北京:管理信息系统.2000.12
[2]王舰.会计专业计算机课程设置初探[J].吉林:中国会计电算化.2000.6
[3]程昔武.关于会计电算化层次性教学的探讨[J].吉林:中国会计电算化.2000.10
[4]黄健英等.解密中国电子商务[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1
[5]薛华成.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