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论文与项目
教研论文与项目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研论文与项目 > 正文

教学研究----《会计电算化》教学初探

2005年09月16日 00:00  点击:[]


摘要:会计电算化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本文对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应强调的观点作了一些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

会计电算化已是会计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会计电算化的概念正在逐步被越来越多的会计人员接受。特别是近年来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会计电算化提供了良好基础,推动了我国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开展。《会计电算化》作为财会类专业的一门课程还很年轻,不成熟,没有统一的大纲、教材和教学方法。然而会计电算化的教学且是紧迫的,重要的,它不只影响到每个学生的知识及对他们能力的培养,也将影响整个社会会计电算化的进程。因为许多学生将成为电算化会计系统的使用者、开发者和宣传者。本文将对《会计电算化》课程教学的内容、方法及应强调的观点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1、《会计电算化》的教学内容

会计电算化是一门集会计学、信息学、管理学、计算机技术为一体的边缘学科,其任务是研究会计应用电子计算机的理论方法及技术。在教材和知识结构上一般包括下面几部分内容:

(1)计算机基础知识,数据库语言及程序设计。

(2)会计电算化基础知识及组织管理制度。

(3)电算化会计系统开发理论与开发实例。

(4)会计电算化操作技术。

然而对于不同层次的教学应有不同的教学内容。如果仅仅是培养一个系统操作使用人员,那只要学习一些计算机基础知识,会计电算化基础知识及操作技术就够了。高校本专科层次的教学,根据其培养目标,应该不仅仅是培养一个操作员,而是要培养一个既会操作又能参与系统开发、管理和维护的高层次会计电算化人才,这样就不能光是学习一些基础知识、操作技术,还应该学习程序设计、系统开发和管理知识。当然本科要比专科学得更深入一些。电算化会计专业要比一船会计专业学得更深入一些。

2、正确理解会计电算化这一概念

在进行会计电算化基础知识教学时,要使学生对会计电算化概念有一个正确、全面的认识。在课程中必须首先强调会计电算化的主要目的并不是简单的利用计算机代替手工记帐,使广大会计人员从繁重的手工操作中解脱出来。而是通过计算机处理这种现代化手段,来提高会计信息搜集、整理、传输、反馈的灵敏度和准确度,提高会计分析决策能力,更好的满足管理的需要,为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和提高经济效益服务。

其次要使学生知道,在作应用计算机处理会计业务的程度决策的时候,一定要选择一个合适的广度和深度,并不是说一个企业搞会计电算化,就必须建立一完整的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必须达到某一深度。这对有些企业可能是得不偿失,是种浪费,因为它们可能建立了某几项会计核算电算化后就能满足管理的需要。而对另一些企业来说,不具备一次就建立整个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条件,但对它们来说实现一项至几项业务的电算化,往往能解决会计工作中的难点与关键点,更好地为管理工作服务。

再次要使学生知道会计电算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包括会计电算化的决策,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建立,电算化后会计工作的组织与管理三个阶段,并不是简单的开发或购买一只会计软件,更不是编程的过程。

3、程序设计从“读借”到“编写”

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开发要经过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运行和维护四个阶段,而系统实施阶段的主要工作就是程序设计,占着整个开发工作量的百分之五十左右。因此,程序设计在系统开发中很重要。那么如何教会学生程序设计呢?我觉得首先应该从“读懂”开始,然后再是“编写”,且可以先是简单程序从读懂到编写,然后再是复杂程序从读懂到编写,或者先是单个模块从读懂到编写,再是整个系统从读懂到编写。先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典型的、短小的、各种类型的会计程序,如各种输入输出程序,各种处理程序与菜单程序,让学生理解它们的结构,理解它们的流程,可以让学生画出程序框图以反映其是否读懂,慢慢地,当学生脑子中程序例子多起来,结构清晰起来,就可以试着让学生编写一些简单的程序,然后再是复杂一些的程序,直至去编写一个系统。

4、系统开发中的系统观点和案例教学

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是利用信息技术,现代化的会计技术,以计算机为工具为各种数据收集加工处理存储分析和信息交换的复杂人机系统。必须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建立和维护,需进行系统分析、设计、实施、运行和维护等阶段。要使学生认识到系统分析比设计和实施更重要。会计电算化目标的确定,可行性研究,总体规划,计算机在会计工作中应用程度的决策,会计电算化途径的选择是整个系统开发中最重要的阶段,这阶段并没有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也没有占用最多的时间,但是这阶段工作做得好,整个开发工作就能顺利进行,反之,任何差错都将给系统开发带来无法挽回的损失。

有些开发者,由于忽视了事前的规划、分析和决策工作,往往使得建立的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满足不了使用单位的要求,不能投入使用,或者暂时满足了使用单位的要求,但由于开发软件时急于进入编程阶段,开发出来的软件可理解性、可维护性差,文档资料严重缺乏,当单位内部和外部条件一旦变化,系统的使用不得不终止。这不仅造成了巨大的浪费,还影响了会计电算化的声誉。

系统开发理论这部分内容很抽象,特别是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对绝大部分学生来讲没有这方面的感性认识,因此讲授时应结合案例,否则学生会感到很空,很生疏。例如可以结合某企业帐务系统的开发来讲授系统开发理论,具体讲讲如何通过调查分析绘制帐务系统数据流动图,数据词典及功能模块图。如何进行系统的代码设计,文件设计及输入、处理、输出设计。总之,要使学生感到系统分析,系统设计不是讲大道理,可有可无的空过程,而是具有实实在在内容的工作。

5、操作实务的模拟实验

要使学生比较熟练地掌握会计电算化的操作技术,一个比较好的方法就是做一个模拟实验,选择一个合适于教学,比较流行的,通过财政部级评审的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做一个从凭证输入到报表输出完整的帐务处理过程,这样能使学生比较系统的熟练的掌握会计软件的操作技术。我选择的是安易会计软件,通过财政部评审,具有较强功能,良好的用户界面,帐务系统报表系统合二为一,比较适合于教学。利用某企业的会计业务数据,让学生先做了初始化工作:建立会计科目,装入初始余额,凭证类型设置,再进行凭证输入,凭证审核,记帐结帐,帐簿输出,最后做了资产负债表的注册,格式定义,公式定义及编制输出。整个模拟实验分五次完成(每次2课时),最后进行考核。

6、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有机结合

会计电算化的教学需有一定的实践环节,特别是程序设计和软件操作技术,只有通过一定时间的实践,学生才能掌握、理解理论知识。那么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实验课的作用呢?我觉得首先应该让学生明确实验的目的、要求和内容,让学生知道今天实验做什么,为什么而做,怎么做。这就要求教师事先对实验进行设计,安排适量的实验内容,提出明确的实验目的和要求。否则学生到了实验室,不知做什么,或者知道做什么,且不知怎么做和为什么做,那这次实验将得不到好的效果,理论知识也就不能在实践中消化掉,得不到再一次的升华。

会计电算化课程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如何教好这一课程,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探索,希望通过不断完善这一课程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使更多的人掌握会计电算化的理论和方法。

参考文献

1、朱世武.会计电算化实用教程.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6

2、孙铮.关于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教学的探讨.管理信息系统,1996 (3)



上一条:教学研究----现代远程教育课程教学的问题与创新策略

下一条:教学研究----财经类专业计算机课程设置的探讨


返回

地址:绍兴市环城西路508号 版权所有:绍兴文理学院商学院 邮编:312000
您是本网站的第 位宾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