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企业知识管理与知识产权保护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企业进行知识管理必须处理好知识产权保护问题,特别对隐性知识的贡献者,要实施奖励政策。要辩证地处理企业知识管理与知识产权保护之间的相互关系,才能使企业知识管理顺利进行。
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企业知识管理与知识产权保护显得越来越重要。企业知识管理与知识产权保护在某些方面具有一致性,而在某此方面又具有不一致性,这给企业知识管理与知识产权保护带来了难题,许多企业实施知识管理,但由于没有处理好知识产权问题(包括隐性知识产权),导致失败。因此只有辩证地对待企业知识管理与知识产权保护,维护一致性,统一不一致性,才能使企业知识管理顺利进行。
知识是人对事物的认识和经验(包括技能)的总和。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将知识分成四类,即:事实知识、原理知识、技能知识、人际知识。概括起来又可归为编码知识(即显性知识)和意会知识(即隐性知识)两大类。
企业的知识管理(knowledge management)倡导通过知识共享和知识创新,运用集体的智慧来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新的途径,使企业能够利用所掌握的知识资源来预测外部市场的发展方向及变化,对外部市场需求做出迅速而准确的反应。企业知识管理的出发点是把知识视为企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把最大限度地掌握和利用知识作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关键,目的是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创新和应变能力。
企业显性知识易于整理和进行计算机存储,而隐性知识则难以掌握,它集中存储于企业员工的大脑中,是员工所取得的个人经验的体现。知识管理要有效地实现这两类知识的相互转换并在转换中进行创新。简言之,企业的知识管理就是企业以其所拥有的知识资源为中心来进行管理的过程,而不论这些知识是存在于纸介质上,或是在数据库中,还是在人的脑海里,以确认和利用已有的知识资源,来满足现有的和未来的市场需求,开拓新的市场机会。
企业知识管理的范围应不局限于企业内部,还包括外部,如与企业有关的经销商、供应商、大学、科研院所的知识资源都应纳入企业知识管理的范围,可与外部企业或组织结成知识联盟,共同实施知识管理。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公约将知识产权定义为:“关于保护文艺、美术和学术作品,演员的表演、唱片和广播,人类一切活动范围内的发明、科学发现、外观设计、商标、服务标记、厂商名称及其他一切商业标记,制止不正当竞争的权利,以及产业、学术、文艺和美术界知识活动所产生的一切其他权利。”
为了保护知识产权,产生了知识产权法。知识产权法是确认、保护和利用著作权、工业产权以及其他智力成果专有权利的一种法律制度。知识产权法作为法律制度的一种,它对社会产生一定的作用:首先是鼓励和保护智力创造活动的作用。知识产权法明确规定和保护智力成果的创造者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确立智力成果的创造者的权利主体地位,对侵犯创造者权益的侵权行为人予以法律制裁。其次是促进智力成果推广应用的作用。知识产权法确定智力成果可以有偿使用和转让,鼓励智力成果的创造者推广应用其成果,确定保护智力成果传播者的权益,规定智力成果的合理使用和强制使用。
首先,企业知识管理与知识产权保护最终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促进企业的创新活动。一方面,企业知识管理通过对企业知识的有效利用和共享,激发企业集体的创新和应变能力,开发出更多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使企业拥有更多的知识产权。另一方面,知识产权保护使企业知识成果得到了应有的权利,使知识成果能合理的使用和推广,大大鼓励了企业和科技人员的创新积极性。
其次,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应是企业知识管理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企业知识管理包括:企业知识信息管理,建立知识库以固化知识;企业知识应用管理,把获取知识应用于具体实践;企业知识交流机制管理,鼓励知识创造与共享;企业知识财产管理,建立有效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机制。显然,作为知识财产重要形式的、并需要加以有效管理的知识产权,是知识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企业知识管理与知识产权保护所涉及的对象不同。企业知识管理所涉及的对象包括企业显性知识、企业隐性知识和人。特别地,企业知识管理强调隐性知识管理,而隐性知识管理表现为对人的管理。而知识产权保护所涉及的对象主要是企业的显性知识,即可记录的编码化知识,而对人脑中的隐性知识,却难以实施保护。
其次,企业知识管理与知识产权保护作用机制不同。企业知识管理主要通过知识的有效利用和共享,来达到其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而知识产权保护是通过对知识的保护,让企业和创新人员获利,从而来激发他们的创新积极性,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虽然两者有相同的目标,都是为了促进企业的创新活动,但其采用的作用机制是截然不同的,甚至是有些矛盾的,因为一个讲“知识共享”,一个讲“知识保护”。
再次,企业知识管理和知识产权保护所采用的管理技术不同。企业知识管理技术,包括各种信息管理技术,如:如文档管理技术、数据挖掘技术、专家系统技术、搜索引擎技术、BBS技术等;包括各种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如激励技术、沟通交流技术、协调技术等;还包括其他如市场分析技术、财产管理技术、经营技术等。而知识产权管理技术则主要涉及利用法律手段保护知识财富、利用技术手段管理企业无形资产、利用经营手段实施知识产权。
企业知识管理与知识产权保护虽然存在着一定的矛盾,然而它们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促进企业的创新活动。因此企业应在开展企业知识管理的同时进行知识产权的保护,在保护知识产权的前提下开展企业知识管理,使得企业知识管理与知识产权保护相互促进,共同为完成统一的目标而发挥效力。
企业知识管理的过程从理论上分析是显性和隐性两类知识的转化过程,这一转化过程有四种模式:隐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显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显性知识转化为隐性知识。即Nonaka和Konno提出的SECI 模式。这四种模式依次被称为社会化、外部化、综合化、内在化。
社会化是一种个体共享隐性知识的过程,强调隐性知识的交流是通过共同活动来完成的,一个人可以分享别人的经验、技能、诀窍和经历,进行感情的交流,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别人的心智模式,获取别人的隐性知识。企业中常表现为“师徒模式”、“干中学”。在社会化过程中要进行知识产权的保护,首先应树立隐性知识(经验、技能、诀窍和经历等)也具有产权的观点,虽然由于它没有显性化而无法受到法律的保护,但它的获得同样付出了劳动。因此在共享别人的隐性知识时,必须尊重别人的劳动。其次作为企业对隐性知识的贡献者必须给予一定的报酬,以保护其隐性知识产权或给予激励,促使其进一步传授隐性知识,使更多的隐性知识得到共享。再就是企业应提倡在共享别人的隐性知识同时,也提供自己的隐性知识让别人共享。这样才会有一个既尊重知识产权,又使知识能够共享,相互交流的氛围。
外部化是一种表述隐性知识,并将隐性知识转译为可理解形式的过程。要借助于归纳和演绎等手段和方法,充分发挥想象力和推理能力,才能把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知识外部化应该是隐性知识产权合法化的过程,因为隐性知识一旦转化为显性知识,将可受到知识产权法的保护。但在其转化过程中一定要保护原创者的知识产权,杜绝一切偷窃行为。外部化一方面有利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另一方面使得知识能更方便、高效的交流和共享。
综合化是一种将显性知识转化为更为复杂的、系统的显性知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主要是显性知识的沟通和扩散,以及知识的系统化,需要利用更多的别人的显性知识和信息技术工具,进行排序、分类、综合等,产生新的更为系统化的信息。在此过程中,必须尊重别人的知识产权,引用必须注明出处、注明参考文献。
内在化实质上是一种学习的过程。企业的在职培训就是知识内在化的一种表现,通过培训把企业的显性知识传授给员工,员工个人经过体会、思考、分析变成了他的隐性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员工应该尊重企业的知识产权,感激企业对知识的传授,通过努力工作来回报企业。企业也应尽力留住已受训员工,以免知识产权的流失,对于一些知识型企业更应如此。
知识产权保护,要求企业尊重知识产权,有偿使用知识,这对知识产权的拥有者具有很好的激励作用。但知识产权保护并非是封存知识,相反是更有效地推广知识,使知识的应用合理合法。企业进行知识管理必须尊重知识,在知识产权保护的大环境下进行。
企业知识管理涉及到许多重要的要素,包括企业文化要素、人力资源要素、技术要素、组织结构要素、制度要素等。
企业文化要素是知识管理中最重要的要素,因为它管理着企业知识中最重要却最难管理的隐性知识,它的好坏关系到企业隐性知识的建立、成长、显性化、编码化、进而创造新的隐性知识等一系列过程。也是企业知识管理成败的关键。企业文化包括三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符号、价值观和心智模式。符号是从外表上表现企业的统一感,包括着装、办公环境布置、企业标志口号等。价值观在无形中规范着员工的思想和行为准则,可使员工的行为与企业的目标相一致。心智模式是深层次的企业文化,影响人们如何了解这个世界以及如何采取行动的许多假设、成见或印象,是隐藏在心中决定人们行为方式的一种力量。企业进行知识管理必须建立好的价值观和心智模式,深化员工对知识的认识,注重知识学习和积累,营造一种既尊重知识产权(包括隐性知识)、又鼓励知识共享的企业文化。
人力资源要素也是企业知识管理中的一个重要要素,因为隐性知识存在于人的头脑中,对隐性知识的管理,实质上表现为对人的管理。知识管理中的人力资源管理首先要设立一个知识主管(CKO),CKO的职责是了解企业的知识需求和经营环境,营造促进知识学习、知识积累、知识保护和知识贡献的环境,加强知识的收集、整合、保护和共享的过程;其次要进行智力资本的评估,智力资本是指企业内优秀的人力资源与支持这些人力资源良好发展的基础设施的总和。智力资本评估是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重要一步,能够掌握企业知识资源的状况,以便保护、应用和进一步的发挥挖掘;再要建立员工的交流机制,因为据统计企业中隐性知识占80%~90% , 要深入挖掘这些隐性知识,交流是一种好的手段。常用的交流机制有聚会、旅游、各种比赛、小组活动和培训等,企业应经常性组织这些活动,促进员工之间的交流,使得隐性知识在活动中非常自然地得到共享。但仍会由于各种因素,如为了保护自己的权力地位、心理上的保密、性格内向,使得交流不能顺利进行,这就需要企业建立一些制度来激励员工进行交流,对贡献隐性知识的员工要给予奖励,这是对隐性知识产权的确认,另外就需要创造一个好的交流气氛。
技术要素是知识管理的基础,是实现知识积累、存储、交流的手段。企业应在知识产权得到保护的前提下利用技术要素进行企业知识管理。首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建立企业知识库,把原有的分散的知识进行集聚、分门别类、加工和提炼,形成企业有系统的、不断发展的知识资产和共享资源,使他人可以方便地使用经验和成果。其次要建立企业内部网络(Intranet),提供企业内部电子邮件、文件传输、电子公告和新闻、数据查询等服务,通过Intranet实现内部的通信和协作,进行研究报告、生产技术、科研方法以及图文资料的共享。 再可通过Internet获得企业外部知识,包括社会公共知识(各种科研报告、学术期刊等)、企业的供应链知识等,也可通过网络与高校、科研机构,以及合作伙伴企业形成知识联盟。
组织结构要素与制度要素也是企业知识管理的重要要素。一个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将有利于知识的交流与共享,因为少了许多中间结点。有一套具有知识产权保护和知识共享意识的考评奖励制度,如考评是否有创新、知识共享行为,有就要给予奖励,表现特出的要大奖,这样一定能激励员工创新能力,促进知识的交流和共享。
[1] 马海群.知识创新过程中的知识管理与知识产权[J].图书馆学研究,2003.2
[2] 叶姗.知识产权法在知识经济社会中的作用[J].理论月刊,2002.6
[3] 刘虹.论企业的知识管理[J].万方硕博论文库,2000.12
[4] 朱剑峰.知识管理[J]. 万方硕博论文库,2001.5
Analysis of Relation betweenEnterprise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The Right of Knowledge Protect
(Shaoxing University College of Business and Management,ZheJiang,Shaoxing312000)
Abstract: There are connec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enterprise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the right of knowledge protect. When the enterprise process knowledge management, must handle the problem of the right of knowledge protect well, must actualize encouragement policy special to the dormant knowledge's contributor. Only if relation between enterprise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the right of knowledge protect are handled dialectically, it can make the enterprise knowledge management smoothly progress.
Key words:Knowledge Management, The Right of Knowledge, Share, protect